(资料图)
“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可以为国家双碳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我选择主动在国庆节‘加班’”。国庆假期,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先进储能国家级(规划)重点实验室博士后闫康仍然在实验室里面忙碌着,服装背后的“科研很苦 坚持很酷”几个大字十分醒目。在两江协同创新区,这样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
闫康正在分析检测中心加班工作。(赵鹏 摄)
“我们平时也会‘八卦’,也会‘追星’,但我们所谓的‘八卦’是科研领域的新闻,‘追星’是追领域内的科学家,比如哪所科研院所又推出了一项新技术、新发明,我们就会跟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进行印证、对比,探讨新思路的可行性,这就是我们平时的‘娱乐’。”闫康笑着向记者介绍他的“科研生活化”理论。
闫康是河南人,本科和硕士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在吴锋院士团队从事绿色二次电池领域的研究,2016年赴悉尼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20年毕业后就来到了重庆,回归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吴锋院士团队工作。
来渝短短两年,他已经彻底爱上了这座城市,决定在这里扎根,并于不久前买房安家。“走遍全国,都很难找到像两江协同创新区这样适合科研人员的地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政府重视,我们实验室的设备放眼全国乃至全球,都是比较先进的。”闫康说,自己发自内心地感谢两江新区,支持团队搭建平台,让自己能够充分一展所长。
闫康正在分析检测中心加班工作。(赵鹏 摄)
2021年,闫康所在的实验室申报并获得了储能电池方向的某国家重点专项,“项目的申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长达九个月的申报准备过程中,项目组通力合作,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答辩,不断修正和完善研究方案,最终在正式答辩环节获得了成功。”闫康说,国家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两江新区等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储能产业,他深感骄傲自豪、责任重大,“储能技术的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希望能够尽快推动储能电池的相关技术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向工厂。”
以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例,这些能源具有不稳定特性,储能技术的发展对清洁能源的推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太阳能只能白天发电,如果白天没有用完的电得不到存储,就只能白白浪费,而储能电池则可以将多余的电保存起来,并在用电高峰时对电网进行补充,切实推动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
像闫康一样主动在国庆节加班的,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氢动力及低碳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刘海东。
“中心的一些日常事务都是由我在管理,平时工作中电话多、会议多,很难有完整的时间。”刘海东说,国庆假期时间相对集中,且中心恰好需要对第3季度进行总结,统筹布局第4季度,自己也可以安静下来思考、统筹。
刘海东正在办公室中加班。(受访者供图)
除了管理工作之外,刘海东也在统筹推进一些重点样机项目。“比如我们现在正在推的一个手抛式长航时氢动力无人机项目,相比其它类型的无人机,最大特点就是便于携带、质量轻、体积小、隐蔽性好、灵活性强等优势,可单兵携带、快速部署,满足特殊或紧急情况下的使用。”
顾名思义,这种无人机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纸飞机一样,采用手抛方式起飞,作为一种快速反应的长续航侦查装备,可成为侦查人员的“第二双眼睛”。
在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机械工程师刘星丹也在忙着进行不规则剥筋设备的结构设计。
国庆期间,刘星丹正在加班加点从事科研工作。(周思宇 摄)
“这个智能化设备研发成功后,将突破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瓶颈,能将整个行业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一大截。”刘星丹告诉记者。
近年来,地处西南地区的某大型国企一直在寻求全自动不规则剥筋技术的研发,先后合作了不少其他机构,却始终未能成功。
“这家企业属于传统行业,随着劳动力的逐渐匮乏,该企业也在寻求转型升级,希望通过这款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
刘星丹说,该企业对全自动不规则剥筋设备的需求十分迫切,一直在催促研发投用。近一年来,刘星丹和小伙伴们几乎没有节假日,无论春节还是中秋始终在加班。“我并不会感到枯燥和疲惫,反而很有成就感,乐在其中。”刘星丹说,从事科研工作,必须要精益求精,不能有一丁点儿的马虎,必须以数据、事实为依据,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才能成功。
闲暇之余,两江协同创新区、上海交大重庆研究院也会组织相亲会、生日会等各项活动,让刘星丹们在忙碌的工作中“苦中作乐”。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226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226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