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复眼”一期将于本月底在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山运行;分体式飞行汽车将在本月内完成首飞;多款无人机量产在即……
11月7日,重庆日报记者在两江协同创新区走访时发现,这里的科研院所正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创新步伐,一批科研攻关项目即将收获成果,助力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跑出“加速度”。
(资料图)
“中国复眼”一期本月开机观测
11月7日,明月山上,4部口径达16米的雷达近日刚安装完成,科研人员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调试。这是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建设的“中国复眼”一期项目,将通过深空探测雷达拓展人类深空观测边界。
据介绍,该项目预计本月正式开机观测,将拍摄出全世界首张三维成像的月面图。同时,在一期项目对技术可行性进行验证后,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还将在云阳县谋划建设更大规模的二期项目,观测距离为美国阿雷西博雷达(当前世界之最)的3倍,可看到上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并监测其运动轨迹,助力中国夺取在深空域目标观测领域的战略优势。
“中心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该中心常务副主任韩恺说。
好事成双。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研发的分体式飞行汽车也将在本月完成首飞。这款飞行汽车最大载重可达160公斤,空中续航时间可达半小时,最大飞行高度1000米,将助力重庆在新领域新赛道抢抓机遇。
多款无人机量产在即
11月7日午后,一架多旋翼无人机在两江协同创新区起飞。这是哈工大重庆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在进行无人机的中继通讯测试。
“最近,中心研发的‘青鸥30’、‘氢动力六旋翼无人机’等多款无人机都量产在即。”哈工大重庆创新中心副院长柯瑞表示,党的二十大后,中心科研人员遵循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航天强国要求,各项工作再次提速。
据介绍,“青鸥30”从今年1月首飞,历经数次修改,目前已完成量产版设计。这是国内第二架成功完成首飞的氢能源、垂直起降、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巡航时间长达9小时。其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和能量管理模块设计,兼顾了长航时与高载荷。
基于“青鸥30”相关技术,科研团队还与中国商飞合作完成了基于运12E通航飞机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总体设计。
此外,今年6月成功首飞的“氢动力六旋翼无人机”,也进入定型量产前的总设阶段。其续航时间与飞行距离,是同等起飞重量锂电池无人机的3倍,可广泛用于物资投放、应急救援、地形勘测和边防巡逻等多领域、多场景。
5G无人飞艇成功试飞
近日,两江新区上空,重庆首艘搭载5G基站的无人飞艇试飞成功。这套空地一体化5G应急保障系统,由上海交大重庆临近空间创新研发中心与重庆移动共同研发,直径6米的无人飞艇可在半小时内部署升空,最高升空高度达300米,可驻空7天以上。
据了解,这种飞艇可在应急救灾场景下,快速构建灾区与外界的通信保障网;同时,飞艇上搭载的高清摄像头、气体监测、照明、扩音等各种设备,可以借助高空优势持续对环境进行监测,为救援工作提供宝贵信息。
“研究院正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上海交大重庆研究院副院长覃霁介绍,学校在重庆成立了重庆研究院、临近空间创新研发中心、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重庆空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并依托相关技术和成果在重庆成立了7个产业化公司,通过融合创新服务重庆高质量发展。
瞄准氢能储存利用开展科研攻关
研制飞行汽车的,还有重庆交大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
该院研制的飞行汽车载重可达600公斤,预计明年首飞。在汽车模式下,飞行汽车旋翼折叠,整车最大外形尺寸与中巴车接近,可满足一般城乡路面通过条件;飞行模式下,多旋翼系统携乘客舱升空,车辆底盘留于地面。
与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研发的分体式飞行汽车不同,重庆交大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飞行汽车具备使用氢能潜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这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的方向。”重庆交大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浩表示,目前,该院正瞄准载人飞行器和无人机中氢能储存利用开展科研攻关,以进一步提升氢能源无人机的飞行时间和距离。
据悉,重庆交大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还利用3D打印技术,在全国首次实现了全复材小型无人机低成本快速制造。这项技术,将帮助该院加快形成“以科研支撑产业,以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
药学实验动物中心正式投用
10月28日,重庆中国药科大创新研究院药学实验动物中心顺利通过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现场评审,正式投用。据了解,药物对人体的有效作用和不良反应,需在通过临床前的动物实验进行探索。因此,建设专业化、规范化的实验动物中心,对原创性新药的研发至关重要。
该中心办公室主任徐黎介绍,中心不仅具备原创性新药的研发能力,也形成了覆盖临床前全链条动物实验的服务能力,有望填补重庆相关领域市场空白。目前,该中心已经与派金生物、药友制药等重庆药企开展合作。
据悉,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已落户50家科研院所,聚集院士团队24个、科研人员2900余人,建成科技研发平台120余个,推动成果转移转化190余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