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在璧山区召开,图为璧山区秀湖公园。近年来,璧山区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建设类型多样的城市公园,建好老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相关资料图)
川渝兄弟,再相见。
今天,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以下简称“第七次党政联席会”)在重庆璧山召开。距离第六次党政联席会,不过半年时间。
然而,这半年里,川渝两地正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相向而行。四川,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总牵引;重庆,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
兄弟齐心,携手并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从纸面上的宏伟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以奋进的姿态,在中国西部成型起势。
产业携手并进
在智能投影领域,诞生于川渝的两家企业,正引领市场、笑傲江湖。
一家是四川极米,其市场份额排名全国第一;另一家是重庆峰米,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三。
作为市场新宠,目前智能投影设备全国在售品牌多达300余个。在这样竞争异常激烈的赛道中,川渝竟然诞生出了行业“双雄”。要问凭什么,川渝之间的产业合作,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极米投影产品的核心主板与驱动的供应商,是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峻凌电子;峰米则在川渝两地与20余家供应商进行合作,合作金额逾3000万元。
产业协同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双核联动的重中之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两地通过紧密的产业协作,把两地汽车合计产量做到了全国的12%,把电子信息产业合计规模做到了全国的14%。
打造先进制造业是共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定海神针”。当前,一场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产业协作,正在巴蜀大地上展开。
以全局谋一域,川渝两省市与工信部签订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建设和开展关键环节“备份”等6个事项,纳入部省(市)合作协议2023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以一域服务全局,重庆着力培育高能级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四川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实施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着力培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万亿级产业。
在川渝制造业“狂飙”之路上,科技创新是重要支撑。
第六次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了《推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实施意见》。今年以来,两地联合编制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启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和金凤实验室启动运行。
与此同时,两地联合实施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15项,发布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研发国内首台光电混合计算原型验证机、全球首款光磁一体化手术导航医疗器械。
截至5月底,川渝两地科技型企业超6.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川渝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200亿元。
除了制造业相融共促,两地各大产业领域齐头并进之势正不断显现。
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例,川渝两地联合申报国家文化和旅游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立健全巴蜀地区旅游景区、度假区联动消费机制,尤其是今年以来,重庆举办“成渝双城消费节”暨2023“爱尚重庆·迎新消费季”等消费促进活动,共同发布21个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消费新场景。今年前5个月,川渝两省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万亿元。
城市相向而行
6月24日,作为北上通往邻水、达州、广安,南下通往重庆主城等地的“咽喉”——位于川渝高竹新区的高竹互通工程,施工现场一片忙碌,正在为通车作最后冲刺。
高竹新区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实体化运行的共建新区,不仅是两地产业协同发展的承载地,也是两地城市相向而行、一体化发展的样本。
川渝两省市行政区划各有边界,在城市发展上为何要相向而行?
这要追溯到2020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此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此后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重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显著突破,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提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势互补、分工合理、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左右。
为了更好发挥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作用,依托双核联动联建优势,今年以来,川渝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缩短“双核”时空距离,加快城市相向而行的步伐。
重庆方面,支持渝西地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区;四川方面,明确川中四市发展定位。此外,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加快建设。
同时,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推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总体方案获批,城宣万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加快建设。
推动两地相向而行,实现一体化发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首当其冲。
今年以来,成渝中线、成达万、渝西、渝万等高铁提速建设,重庆新开工市域铁路中心城区至永川线;成都天府机场与双流机场实现“两场一体”,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加快建设,璧山正兴场址获民航局批复同意;成渝高速加宽初设获批,建成及在建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21个。
城市的相向而行,除了硬件的加速配套,还需体制机制的迭代升级。
例如,第六次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双方向着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
今年以来,双方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场准入异地同标”便利化准入机制,推进成渝两地新经济包容审慎监管创新试点,实施成渝外债管理便利化试点、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截至5月底,成渝两地企业共同参与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总额214.5亿美元。
民生福利共享
6月22日,重庆江津塘河古镇,随着开桨发令枪声一响,数十条龙舟竞发。
你或许想象不到,参赛者和河道两岸人山人海的观众,来自川渝毗邻地区的6个乡镇。
就在同一天,川渝融合文化交流活动在重庆荣昌区万灵镇举行,龙舞《牛滩金山荷花舞龙》、舞蹈《牛滩马儿灯》、歌舞剧《荣昌猪儿啰啰啰》等川渝民间节目精彩登场,熙熙攘攘的川渝游客直呼过瘾。
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善民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民生做得好不好,生活品质高不高,群众感受最直观的就是生态环境好不好、公共服务是否便捷等。
就生态环境改善而言,川渝承载着重大历史使命——川渝地区共处长江上游,水系同源、河流相通、生态相依,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以来,川渝持续深化川渝河湖长制,联合开展巡河活动,协同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截至今年5月底,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内重庆、四川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在96%以上,重庆、四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达到130天、118天。
与此同时,川渝充分应用碳中和联合服务平台,截至5月末,重庆、四川碳排放权交易累计成交4020万吨、3703万吨,交易金额8.4亿元、13亿元,并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130余万亩。
再来看公共服务。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互认互提方面,截至今年5月底,两地累计办理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3.34万人次5.54亿元,发放异地贷款6855笔26.19亿元,26万人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中受益;就医方面,川渝两地已实现普通门诊、住院、部分特病门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截至5月底,川渝共计直接结算达247.6万人次。
对于兼具大城市、大农村的川渝而言,城乡融合发展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关键一招。
今年以来,重庆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目前已引导发起支农产业子基金6支、规模达到3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近9000亿元,乡村旅游业经营收入902.7亿元。四川实施“万企帮万村”“万企兴万村”行动,3181家企业与2661个村结对共建,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2亿元、销售农特产品3.4亿元。
两江潮涌,自当奋楫。
时间的指针持续转动,奋进的脚步永不停歇。今天,第七次党政联席会以务实姿态总结既往成绩,高瞻远瞩谋划美好未来,进一步拓展川渝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我们期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标签: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