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孵化的晴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晴空动力”)是一家年轻的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1年,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25岁,在大家眼里,他们还是一群喜欢嘻哈风与街舞的“孩子”。但他们却与众不同,怀揣梦想,甘于清苦,耐得寂寞,他们是科技路上的“苦行者”,也是一群无怨无悔的“追梦人”。
晴空动力部分成员合影。(来源:两江协同创新区)
90后的他们拥有同一个梦
在晴空动力的团队里,除了研究院氢动力及低碳能源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秦江外,15人都是90后。
一样的专业,怀揣同样的梦想,让他们成为“同道中人”,组成了一支青春洋溢的科研“青壮派”。
核心团队中,刘海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在读,主要负责团队总体工作协调;沈轶岭,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在读,主要负责无人机总体设计,无人机混合动力系统设计以及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及相关研究;李程镐,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在读,主要负责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冷自动及低温运行系统研究,氢动力无人机进排气系统一体化设计研究等。
刘海东。(来源:两江协同创新区)
刘海东现为研究中心代理负责人,及晴空动力公司市场拓展负责人,秦江不在,他就是团队的“主心骨”。
在秦江领衔下,短短一年内,刘海东带领团队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突破。
除了成功开发青鸥30长航时垂直起降固定翼混合动力无人机等5款氢动力无人机,刘海东团队还通过“嫁接”母校科研资源,集结西南区域科研力量,共同开发集成先进的氢动力系统,成功自主设计、生产航空级能量控制模块,推动氢燃料电池实现产业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团队核心成员之一沈轶岭透露,尽管团队成员年龄偏小,但每个人在各自领域都能独当一面。其中,95后李程镐是团队中的佼佼者。
李程镐。(来源:两江协同创新区)
李程镐的“上半场”表现极为优秀,西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在读,于去年初加入晴空动力,半工半读,开启了自己的“下半场”,并开始崭露头脚。
短短半年时间,针对氢动力燃料电池冷启动,他创新设计了空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低温启动系统,通过了初步实验验证;针对燃料电池无人机,他改进了进排气散热一体化气动结构设计,目前已经在某款无人机上得到验证与应用。
“我对晴空动力的未来发展抱有信心,一方面源于团队的创新实力,另一方面是氢动力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李程镐表示,晴空动力背后的哈工大在航天及航空领域有着雄厚研发实力,目前团队推出的氢动力电池及多款氢动力无人机正在加快产业化落地布局。
晴空动力成员与研发的氢动力无人机合影。(来源:两江协同创新区)
沈轶岭说:“把一群年轻人凝聚起来,靠的不是薪资,而是梦想,‘晴空一机排云上,便引氢能到碧霄’不仅是公司的发展愿景,也是团队成员共同的梦想。”
推进无人机产品化和市场化定制
1月21日,“青鸥30”氢动力无人机试飞成功,作为国内第二架首飞成功的氢能、垂直起降、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青鸥30”巡航时间长达9个小时。
“青鸥30”试飞。(来源:两江协同创新区)
首次试飞的“青鸥30”,其超长续航时间把传统锂电池动力无人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青鸥30”的成功,源于晴空动力推出的燃料电池进气、散热、推进一体化设计,通过气动结构设计创新,使无人机飞行和燃料电池工作状态耦合,降低了燃料电池附属系统功率,大幅度提升了系统运行效率。
沈轶岭介绍,创新推出燃料电池进气、散热、推进一体化设计,最大挑战是功率点的设置和控制,相对于锂电池系统来说,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复杂度大幅上升,无人机飞行过程中会经历大幅度的功率变化过程,氢动力系统需要满足功率波动过程中的全部功率需求,同时满足其响应速度的需求,团队通过能量控制模块设计解决了这些问题。
“青鸥30”试飞调试现场。(来源:两江协同创新区)
目前,晴空动力推出的“青鸥30”等5款无人机,均已完成了试飞试验,正在逐步推进无人机产品化和市场化定制。
沈轶岭介绍,与传统锂电池动力无人机相比,使用氢能给无人机带来了长续航能力、无污染及低噪音、无振动等诸多优势。同时在装载各种任务设备时稳定高效,解决了因发动机振动而导致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
刘海东表示,作为一家初创公司,他们的工作重心还是放在科研创新与产品本身,氢能源动力电池、航空能量控制模块及各型无人机,“我们拼的不是商业模式,我们做的是科研与技术,追求创新的‘绝对实力’,终极目的是推动生产变革。”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