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金庸小说《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的人,肯定对襄阳这座城不陌生。小说里,郭靖、黄蓉夫妇在襄阳抵抗蒙古军队数十年,于城破之际双双殉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悲壮传奇。
其实,对襄阳的军事争夺不仅存在于文学想象中,也发生在真实的历史中。
公元1273年,在困守襄阳六年后,南宋守将吕文焕被迫投降蒙古军队。此后,蒙军势如破竹,南宋再无回天之力。
这场战争中,攻守双方为何都对襄阳如此看重?襄阳一城的胜败为何能左右整个战局的走向?在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与襄阳类似的兵家必争之地?对这些问题,《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作了详细的解答。
郭靖黄蓉守襄阳的历史原型
公元1267年,正当忽必烈意图攻宋时,南宋降将刘整给他出了个主意——以重兵进攻位于鄂西的襄阳,在中路取得突破,如此既能西应巴蜀,又可顺流东下,直取临安。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计策,将襄阳作为攻宋的重点。
为夺取襄阳,忽必烈放弃了过去游牧民族抄掠袭击而不久驻的传统,而是采用了长期围困、持久作战的方针,修筑围墙、城堡壁垒和各种路障,阻断襄阳与后方的水陆交通线,同时大造战船、操练水军,多次向襄阳地区增调援军,聚重兵于此。南宋军事重镇襄阳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虽然蒙古军大兵压境,但易守难攻的襄阳却没有轻易被敌军攻破。《元史》记载:“然城中粮储多,围之五年,终不下。”直到1273年,在蒙古军的重炮之下,襄阳主将吕文焕见势穷援绝,被迫出降,经历数载的襄阳保卫战至此宣告结束。
蒙古灭宋战争中围攻襄阳的战役,前后历时六年,蒙古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才攻陷了这个枢纽要地。此后,蒙古军“乘破竹之势,席卷三吴”(《元史》),于1276年进入临安,俘宋恭帝,结束了南宋的偏安局面。
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作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宋杰看来,襄阳对于江南政权的屏蔽作用,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襄阳为何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宋杰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原因。
从地理因素上看,襄阳自春秋时期以来就是连接江汉平原和南阳盆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几条陆路、水路在此交会,使其成为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重要枢纽,因而在军事上具有极高的地理价值。
此外,襄阳周围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也有利于军事上的防御。襄阳城北邻汉水,与樊城(后与襄阳合并)隔江相对,江流湍急,难以泅渡。
民族学家徐益棠曾说:“襄阳群山四绕,一水纵贯。”鄂西北地区多为低山丘陵,襄阳城面向汉水、背依岘山,周围东有桐柏山、东南有大洪山、西北为武当山余脉、西南则为险峻的荆山山脉,构成了四边的屏障,便于设防而不利于车骑与大军的行动。正因如此,历史上守襄阳者多次借城池山水之固,挫败来犯的强敌。
襄阳在历史上长期被作为军事枢纽,还有一个缘故,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当优越,利于垦殖,能为前线的屯军提供充足的粮饷。
这些因素都使襄阳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备受兵家瞩目,成为南北对抗双方激烈争夺的热点地区。
标签: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军事争夺 地理枢纽 兵家必争之地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