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得知两江新区税务局干部杨霞资助凉山彝族女孩上学的事迹后,领导高度重视,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发生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历史征程上的感人故事,题材重要,新闻价值大,所以,我们将此列为重要选题,第一时间联系到杨霞,并邀请中央及市级十余家媒体召开记者会,邀请杨霞讲述自身经历并展开媒体问答,对受资助的凉山彝族女孩进行采访。
杨霞和孩子们在一起。(胡一凡 摄)
(资料图片)
在记者会中,我们了解到杨霞自身的经历,她十几年如一日地投身爱心事业。从2011年开始,她持续资助彭水县三个“窝棚小孩”、五名凉山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并连续6年为凉山美姑县候古莫镇小学、江北区五宝小学、达州大风学校等乡村学校捐建6个图书角,累计捐书6000余本,为乡村孩子的人生路上点亮一盏盏知识的灯,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重庆妈妈”。她还两次奔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现场参与医疗救治、志愿服务工作。杨霞的事迹丰富,她身上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十分具有新闻价值和典型特质,值得大力推广。
记者会结束后,记者们动身前往彝族女孩们勤工俭学的地方对她们进行采访,在与女孩们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她们眼中的杨霞,也令报道的层次更加丰富。杨霞对她们的帮助不仅有经济上的支持,更有精神上的鼓舞和价值观上的引导,她们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有“母女”之间温暖的亲情,也有“朋友”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欢乐。
采访杨霞。(冯旨意 摄)
第一次的采访结束后,我们都被杨霞与彝族女孩之间至真至深的感情和杨霞身上乐观、无私、奉献的品质所打动。“江小妹”团队决定拟作新闻标题“走出大凉山的5个彝族女孩与‘重庆妈妈’”。作品标题中,凉山与重庆两个地名强化了新闻主题,“彝族”点名了主角身份,升华民族情感,“女孩”和“妈妈”点出了人物关系。我们选取彝族女孩真实的生活学习场景、杨霞的真心帮护,杨霞和女孩之间真情互动等几个角度,全面、立体塑造了杨霞这一人物形象,不仅传递了杨霞的精神品质,也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这群孩子们。央视及市级媒体也纷纷作出报道,比如新华社《新华全媒+|凉山女孩儿们的“重庆妈妈”》,人民网《“杨妈妈”和她的凉山孩子们》华龙网《五个凉山孩子,有个重庆“妈妈”》,重庆日报《一场跨越500公里的守护,凉山女孩和她们的“重庆妈妈”》等,一时间在社会舆论产生巨大影响,杨霞也成为一位榜样人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杨霞的事迹,并带动更多人将爱心传递下去。
采访彝族女孩。(冯旨意 摄)
第一次采访不久后,我们开始了对杨霞的第二次的跟踪采访。有了第一次的采访经验,我们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迅速选择了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典型现场,并拟定了采访提纲。得知女孩们即将结束在重庆的勤工俭学,我们迅速进行策划、采拍。我们询问女孩们在回去之前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以及杨霞想为女孩们做什么,策划杨霞与女孩们在分别之前进行一次送别会。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在重庆40余度的高温下,我们前往杨霞家中、单位,孩子们勤工俭学的地方,实地采访、跟拍三天,共采访杨霞资助的孩子、朋友、家人、同事近10人,拍摄视频制作素材150GB,以真实画面、散文式通讯,通过生动的故事点面结合,再现杨霞与凉山女孩之间的感人故事。
采访杨霞。(陆晨晨 摄)
几次采访下来,接触了杨霞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我们发现,杨霞已经用她自身的力量影响了身边的人。
儿子典典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赠图书,朋友、同事们在她的影响下也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山区孩子们上学。受到杨霞帮助的女孩们也在继续着同样的爱心传递,她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义工,帮忙爱心人士分发捐赠的衣服、生活用品……于是,我们也在报道中扩大采访面,采访了杨霞身边的人,报道他们的事迹以及他们眼中的杨霞,加深了报道的深度和人物的立体性。
杨霞给孩子们过生日。(胡一凡 摄)
在最后的送别会上,杨霞为女孩们准备了一桌子菜和生日蛋糕,为她们过一次集体生日。因为暑假结束马上就要回去的女孩们对杨霞恋恋不舍,有的留下了眼泪。女孩们也为杨霞送上自己准备的礼物,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了和杨霞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感动且真实的画面被我们记录下来,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央视特写报道《央视报道两江新区税务干部杨霞感人事迹—凉山女孩和她们的“重庆妈妈”》评论点赞杨霞事迹:“用热心温暖凉山,用希望点亮世界!”进一步扩大了杨霞的影响力。
《走出大凉山的5个彝族女孩与“重庆妈妈”》系列报道刊发后,全平台浏览量过万,被央视、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及多家市级媒体报道,社会各届反响强烈。杨霞入选2022年第二季度重庆好人,被评为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女孩们对着江喊出愿望。(冯旨意 摄)
2022年11月,重庆遭遇新一轮疫情。杨霞在两江新区税务局牵头成立了志愿服务突击队,前往民心佳园社区,参与一线抗疫。
11月17日,她在朋友圈写道:“我充满激情,收拾行李,准备前往民心佳园。”防疫期间,对杨霞的采访大多通过电话完成。联系不上她是常事,但我们没有放弃采访,我们从其他队员、社区工作人员处得知她的情况,得到最多的答复是“霞姐又扫楼去了,穿起防护服的,用不了手机”。
所谓“扫楼”,是指一个医生与一个志愿者搭档,前往封控楼栋,挨家挨户上门采样。这意味着与感染者面对面接触的风险。“没有害怕。如果每个人都害怕,谁来保护我们呢?”杨霞很坚定。
除了电话采访、联系其他队员,另一个信息来源是杨霞的朋友圈。每天凌晨,她会在朋友圈记录一线的情况。杨霞善于发现同伴的优点,也善于与居民共情。和她一起扫楼的小兰,杨霞说她“热情开朗、经验丰富,教我这个新手穿脱防护服、提醒我每次换管要仔细消毒,我们也很快有了默契。”居民家里没了奶粉,身为母亲的杨霞对父母的焦急感同身受,仅花了两小时就将奶粉送上门。
杨霞和突击队队员们在民心佳园开展一线抗疫工作。(受访人供图)
11月20日,爱心企业向民心佳园捐赠物资。在采访企业创始人游佩时,得知她被杨霞的故事感动,决定像杨霞一样出一份力。杨霞也被游佩的善举感动,她告诉我,她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平凡的事情,如果能影响一些人、引发更多善举,她觉得非常感动和荣幸。
杨霞的期望也成为了现实,疫情防控期间,杨霞志愿服务突击队从最初的8人,发展到了130人。
杨霞为周先生一家送物资上门。(受访人供图)
杨霞曾在朋友圈写过一句话:“在与疫情较量中,我的勇气来自身边的每一位医护人员、每一位志愿者,他们让我感动和敬佩,也让我相信微光的力量终会冲破黑暗。”在与她的多次交流中,身为记录者的我也不断感受到她身上的力量和正在照亮更多人的光。
标签: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