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认真履职,并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教育民生等主题,提交了14件建议,大部分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正面回复和采纳。
今年的全国“两会”,史浩飞带来了新的建议:加快完善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立项与评价机制。
“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是原创理论与颠覆性技术的源头活水。”史浩飞认为,加快促进原始创新为导向的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立项与评价机制改革,是我国中长期深化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在史浩飞看来,现阶段还存在三个问题,制约我国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立项与评价机制发展。
立项评审时间过长、资源成本过高是问题之一。
史浩飞说,当前,探索性基础研究资源配置方式以自由竞争为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集中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就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方面,项目申请书的撰写占用了科研人员宝贵时间,同时还消耗了科研单位项目申请书预审辅导和项目委托单位立项评审的人力和财力。
另一方面,容易引发“唯项目”和“重立项轻结果”的不良倾向,不利于营造平心静气的学术环境。
“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成果评价周期过短、评价维度较为单一,也是存在的问题。”史浩飞说,颠覆性原创成果的形成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然而,评价周期过短、且以论文评价为主的问题,既不符合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成果价值发现规律,也不能给予科研人员与贡献相匹配的资助与激励,不利于科研人员聚焦战略性重大科学问题。
此外,部分项目申请书难立项、自由探索和不确定性研究难获支持、缺乏项目成果的长期跟踪评价机制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资助机制的弹性和持续性也有提升的空间。
对症下药探索难题解决之策
针对目前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立项与评价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史浩飞在今年提交的建议中,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史浩飞建议,强化原创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保障性投入力度,探索项目注册与认证机制。
“持续增强对基层科研单位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保障性投入力度,制定促进研究机构为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必要条件的鼓励政策。”史浩飞谈到,在国家层面还需探索项目自由注册与立项认证机制。
他举例称,科研人员可以先在自然科学基金网站自由注册研究选题,自主开展研究,取得阶段研究成果后提交成果材料与资助申请,对做出实质贡献的科研团队给予立项认证,按实质贡献为主、实际工作投入为辅的大方针,确定资助对象及阶段补偿资助额度,引导科研团队潜心探索科学规律。
为鼓励科研人员聚焦重大科学研究课题,史浩飞建议,探索短中长周期相结合的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成果价值发现机制。
“项目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成果,对经认证立项的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的各阶段成果,需要探索短中长周期相结合的项目成果价值发现机制。”史浩飞说,可以从短、中、长三个阶段来进行这项工作。
记者注意到,史浩飞也在建议中,对三个阶段结果评定都给出了意见:短期主要评价项目成果的科学性与可验证性,中期主要评价项目成果对学科领域的影响情况,长期发现项目成果的应用价值。
“由时间和实践选择出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成果。”史浩飞说。
此外,史浩飞也建议,完善以质量、贡献与实效为导向的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的后期补偿制度。
比如,建立健全经立项认证的原创探索性基础研究项目成果的发布机制,促进项目成果在学术同行与应用领域范围内交流,促进项目成果的扩散和应用。
又如,经长期沉淀和实践检验,评判项目成果的质量、贡献与实效,并按等级高低给予必要的后期补偿。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39 60 2 914 2@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