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首届山地城市公园专家市民论坛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该论坛是“百园之城·全民问计”活动的重点内容。论坛上,来自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齐聚一堂,为两江新区“百园之城”建设建言献策。
新时代新征程,立足绿色发展新理念,对标公园建设新要求,两江新区下一步的公园建设如何进行?
(相关资料图)
重庆市风景园林规划研究院院长黄建表示,要以专项研究为基础,做好应用性研究,降低管护成本,加强前瞻性研究,动态跟踪园林行业发展态势。要以系统规划为引领,对两江新区绿地空间进行全域性、系统化研究,进一步明确各绿地功能定位、特征参数、空间连接、功能配套等内容。要以活力提升为导向,营造多元消费场景,助力活力提升,同时,不断加强便民利民服务,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百园之城”如何实现智能化管理?
“要从公园的智能化监控、智能化交互、智能化清洁三方面入手。”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院长唐剑晖谈到,在公园智能化监控方面,面对突发事件目前普遍存在识别难、追踪难两个问题,可以配合固定式监控摄像头网络,增加户外巡检机器人、无人机设备等监控维度;通过算法和软件开发,进行智能识别,减少人员压力;增加应急响应手段,通过就地响应,外部增员等手段,快速解决公园突发事件。在智能化交互方面,要部署更多的智能化交互设备,实现更为拟人化、智能化、便捷化的导航游览、寻人找人、应急报警或就医等功能,提升游客体验。在智能化清洁方面,通过引进智能化装备和管理系统,从而让公园的清洁环卫工作变的更加智慧。
如何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建好“百园之城”?
重庆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主任戴伶表示,两江新区的城市更新中的公园要本着“为人民服务”这一目标,以公园这一极具公共代表性和公民参与性的空间为载体,以人民参与的方式,将市民、学科专家、设计规划从业者、政府部门等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局面。同时,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发挥影像学的作用,建立“百园之城”影像数据库,站在发展的维度,创造连接未来的时空隧道,让经典园林在升级过程中不变味。
目前,两江新区已建成132个公园,绿地率34.32%、绿化覆盖率50.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12平方米。“百园之城”名副其实。
对于“百园之城”的进一步打造,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李向北建议要从两方面进行着手,一是从系统性的角度建构“百园之城”,又从百园的打造呈现未来城市的系统性建构,从而彰显重庆这座城市在全球城市中独一无二的站位和特征,实现新重庆的跨越。二是公共艺术更能激发城市的活力,需要在良好的公园本体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艺术作用,点亮我们的“百园之城”。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理念?
西南大学景观设计学教授李良建议,第一,洞悉目标人群的公园需求,并创造性地满足需求。从感觉、知觉、认知规律,市民情感和情绪关照,市民安全与健康需求,注重差异化人格塑造,审美心理过程满足等方面下功夫建好公园。第二,公园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地方文化的强势再现是市民的愿望,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之一,公园建设可基于地方文化进行创造性表达。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